近日,北大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在上海面试时,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担忧的问题,中国的学霸们不仅在很多方面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且很多学生压根没想过自己未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学霸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使一路读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还考上清北等一流名校,并赴海外留学,他们仍然不清楚未来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家长为他们规划的完美教育路线,让他们忘了思考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路。
先来看看秦院长面试时遇到学生的情况:排名年级5%的优异成绩,特长至少会一种乐器,得过各种科技或其他奖励,热衷于去养老院偶尔做公益。
但在他人看来的优秀,却让秦院长感到遗憾:虽然这些学生看不出任何缺点,但他(她)们看起来太像,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同一组“家具”。
多数学生面试时正襟危坐,保持笑不露齿的标准式“微笑”,谈吐不自然到像在背台词,甚至有学生离谱到开口不是介绍自己,而是学古人说“子曰……”,令秦院长哭笑不得。
他告诉学生:“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但那名学生却紧张到满脸通红,连话也不会说了。
而另一个学生似乎已提前准备好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但院长的一句“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却让她乱了方寸,差点当场就哭了。
那些看过面试宝典来面试的学生,能让秦院长明显感到他们试图在把自己包装成希望让别人看到的形象,而不是去展示真实的自我,白白错过了宝贵的面试机会。
还有最开始提到的,这些学霸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没有概念。小时候,几乎每个小孩都有过当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的梦想,但长大后呢?梦想在大量沉重的课业和补习班的折磨下被渐渐遗忘了。
但如果失去了人生目标,连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都不知道,那即使考上了北大或哈佛,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秦校长希望中国学生们思考的:考上北大以后呢?哪些同龄人的佼佼者曾经将名校作为他们从小的目标,但当他们真的考上理想中的最高学府时,很多学生却迷茫了:下一步他们刚往哪儿走呢?
目标的是需要同学们自己树立的。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局限在分数和名校上,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肤浅了。人生和教育本就充满无数种可能,等待我们去探索。
比起为孩子挑选各种好学校和要求孩子考更高的分数,把教育简化成一条升学直线,家长更应该教孩子的是生活真正的幸福来自哪里和鼓励他们走喜欢和适合自己的路。
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这个世上的使命。如果孩子能明白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所具有的内生驱动力会促使他获得比外界更多的力量,而不会面临不知何去何从或是无路可走的困境。
如何了解自己的潜能呢?可能方法上会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你是否愿意为之心甘情愿且不问回报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并能始终坚持。
对于还没明确自己方向的同学,不妨多做些尝试,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所爱。不要害怕失败,比失败更可怕的是连尝试和试错的勇气也没有。
秦院长建议同学们保持足够耐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坚持寻找,相信同学们早晚都能找到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赋予生命原本的幸福和质量。
其实,多晚都不算晚。还记得77岁才开始画画的摩西奶奶吗?只要是你心中真正热爱的事,即使在白发苍苍时才开始做这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