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困境:父亲缺席成长,母亲用力过度

作者 Kate, 2019-10-30 09:00:0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群的心理问题逐渐显露。造成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除了工作压力,还有部分原因与原生家庭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思考育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 

除了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国女性还要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在中国,这一现象更明显,社会和家庭对“母亲”角色的期望值近年正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了让女儿专心写作,妈妈们使出了浑身本领,连哄带骗,比如就有妈妈因为女儿迷上舞蹈,为了让她好好写作业,哄她十分钟写完作业就给她下腰。
 

职场妈妈即使在累了一天之后,也不敢把在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即使心里有再多不开心,在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也要对孩子展露出笑容,给家里带来满满正能量。

 

一位叫Sophie的妈妈从女儿幼儿园开始就一路陪读,事无巨细,从课后督促作业到送孩子去各类培训班,一样都不落下。但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学神级的人物,反而让她和孩子常发生冲突,吵架拌嘴是常事。

 

01 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位

而谈到教育失败的原因,归根究底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不够自律努力,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席,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一力承担所有抚养责任。
 
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妇女地位的调查,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一年间从未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70%,而从未或辅导孩子功课的占47%。相比之下,妈妈在家庭中的参与度高出许多,占比高达7%20%
 

看过家庭剧《小欢喜》的家长,应该对乔英子的家庭留下过深刻印象。即使在爸妈离婚前,乔英子也是由妈妈宋倩一人带大的。从英子的生活起居到学习教育,爸爸的角色完全是缺失的。

 

 

后来,英子逃课,让妈妈宋倩感到十分委屈,她对着英子说:“我压力不大呀,都是妈妈一人带你长大的。我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

 
而乔英子的爸爸乔卫东在孩子高三时才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试图用买玩具的方式讨好乔英子,不想最后反而造成孩子成绩下滑,还破坏了孩子与母亲关系。
 
还有一种典型的中国父亲是以为只要给孩子钱就够了,从未真正参与孩子的成长,把培养孩子的担子完全抛给母亲,而在孩子出现叛逆期,甚至逃学时,只懂乱发脾气和对妻子的教育方式指指点点。
 
有相关研究表明,父亲在成长过程中参与度高的孩子,在长大后的聪慧程度、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都远超父亲缺席孩子成长的家庭。

一个自身缺少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父亲,很难培养出足够出色的孩子,除非孩子本身有足够的内驱力去突破原生家庭的困局。父亲的缺位只能迫使母亲用蛮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用力过度。

 

02 全家总动员式的陪读团

在许多中国家庭存在一种不合理现象,本应该努力学习的是孩子,结果努力更多的竟然是妈妈们,两者角色完全互换了。
 

 
如果有机会到教育机构和补习班看看,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在孩子后面坐着家长,在一旁监督孩子,送孩子中考、高考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一些家庭的陪读之行连爷爷奶奶也出动了。他们戴着老花镜,把内容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即使他们完全不了解讲解内容。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方式难免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当培养孩子变成一家人的任务时,这种养娃方式未免太用力了。
 
还有一些熊孩子会拿家长当挡箭牌,类似于我妈没给我报补习班,家里缺少学习环境,还有爸妈学历不够,凭什么我要努力?一直找借口就是不肯脚踏实地努力。
 
虽然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最佳的学习环境能影响孩子成长,但孩子未来会走什么样的路和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还是取决他们的决心,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毅力。
 

03  父亲不缺席的家庭 孩子幸福度更高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否则,过多的插手也只是无用功。
 
不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妈宝,蛮力的教育方式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教育需要引导,而不是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这里面的分寸感需要家长们自己把握。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远离焦虑情绪,善用巧劲,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去主动学习。
 
 
对于多数在中国家庭长大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力量更应保持平衡。如果只是父亲或母亲一方用力,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更可能会让其处于其中的孩子左右为难。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和妈妈应该多沟通。尤其在孩子进入叛逆期后,多花时间和孩子谈心,共同商量解决办法,让孩子的成长不因任何一方的缺位而落后于同龄人。
 
对于育儿,家长们有什么想与我们分享的?
欢迎在下方留言或投稿至
katebao@urbanato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