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择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觉得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来描述家长难以抉择的心情比较适合。
“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我在路口久久伫立,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最后,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荆棘密布的一条路,但在诗句中也能体味到淡淡的一丝遗憾。
尽管最近几年选择民办双语的学生人数激增,但相对公立学校来讲,这些家庭在全国范围内占比还是较小。
家长选择了民办双语这条相对较少人走的路,更需要在选择之前在各种维度上充分考虑好利弊得失,选择之后就坚定地走下去。
热爱学习、充满好奇心、爱问问题的学生可塑性强,学习习惯良好,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样的学生会比较适应民办双语的学校。
父母双方均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感强,家庭价值观强,对短期学习成绩提高和长期学习能力培养的期待较为清晰的家庭相对能适应双语民办的教学节奏。对于培养孩子具有“中国心”、“中国根”有强烈认同和需求的家长,会比较适应赫德这样强调中西融合和中西并重的双语民办学校。
需要指出的是,双语学校的学习者培养目标指向长期,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确是每天、每周重视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极高,要求孩子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从这个维度来讲,学生和家庭其实是选择了一条不轻松的路,需要长期坚持。
学校的知名度和匹配度,包括管理团队、师资、学术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否能满足家庭对孩子就学的长期需求。
如果很难在所有的层面匹配,家庭需要挑选自己最在意的方面做进一步筛选。如有的家庭对于数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要求非常高,就可以选择业界此类口碑较好的学校;如对于体育类项目特别看重,可以酌情筛选。
在赫德,我们既强调学生在母语和用母语学习的学科如数学上要十分扎实;又强调学生在体育和艺术类学科要涉猎。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尤其重要。尽管学校文化看似无形,但其实看得见、也摸得着。
作为家长,需要走入校园,亲眼看待这个学校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校园里的状态如何。
在一所好学校,学生的状态是真实的,开心的,积极向上的,某些时候打打闹闹,应该像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好学校是多元的,生活的,有时候甚至是杂乱的。
参观过一两次学校,家长应该对学校的文化从初步感知到形成一些基本的印象,并能判断这个学校是否跟你的期待匹配。
在赫德,我们强调尊重友爱、真实自然的校园文化,学生和老师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是共学者;在价值观引导上,中外教、行政同事和家长们拥有共同的教导职责。
全面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校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首要的方面应该是学校课程的有机设置。 首先是教授课程(Taught Curriculum)和隐形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否搭配平衡。
从学段来讲,小学阶段的课程所有的学校都比较类似,关键看是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进行有机的搭配和设置。
如小学1-3年级学生中文母语课程需要打好基础的阶段,是否将语文的相关学科素养按照年级有梯度地进行设置;英文课程亦是如此。
在艺术类、体育类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是否中外教进行较好的搭配。 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民办双语实施的途径也不一,有的是单列文化课程由专职文化课老师教授,有的是在语文课程中涵盖由语文老师来主要教授。
在赫徳,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既有文化课程老师专职教授,语文课程老师教授为主,也有历史人文老师就主题进行深入探究,辅以丰富的跨学科活动来营造多元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学习和反思当今国际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以及自己作为中国人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学阶段来看,就是看中文教授的学科、双语教授的学科、英文教授的学科是否在初中阶段有序搭配,初高衔接课程的要求如何反映在六年级到八年级的课程图谱中。
其次,要看学校的师资是否涵盖多元和高质量两个维度。“培养一个学生需要一个村子的力量”。在这个村子里面要有各种类型的、各种背景、各种年龄层次的老师员工,对学生产生影响。
此外,学校领导层的多元和国际视野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2-b, 中学阶段应该考量学校的哪些方面?
2-b-1,申请海外名校也是需要具备好的学术成绩,双语学校如何平衡学生的学术成绩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是初中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要十分平衡,既要在核心学科中扎实地教会学生核心知识、技能,也要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去回应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中不断去挖掘TA的学习潜力。
在赫德,一个学生好的学术成绩要有相匹配的学术能力,用英文听说读写是刚需,是基础。除此以外,要有探究能力、高阶的思考能力、有较深入的写作论文的能力。这些都是要在初高中的学科教学和评估体系进行系统设置,并逐步践行才能产生的。
我们经常说要培养一个全人,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侧重的。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能力发展一定会是有所侧重的。 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体育运动类,有的在音乐上特别有兴趣和天赋,还有的对于历史的某一个分支极其痴迷,我们要充分认可到这些,深入地用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的某些长处变得更长,而不是竭尽全力去弥补学生某一个短板。
2-b-2,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不能够脱离国家规定的课程大纲,赫德初中的课程如何能够帮助孩子顺利衔接高中国际课程?
很多人认为,义务制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大纲和国际课程初中课程的大纲是对立的,完成一个就必须得放弃另一个。我认为这是某种程度的误读。
如果深入解读大纲,会发现国家各科大纲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跟国际先进国家类似。但是,实现大纲的要求的途径各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教材的依赖程度各国都是不同的,对测评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在国家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语境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在赫徳初中部,我们会依靠国家规定的课程及教材,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
以各科的学习标准为目标,将各种学习材料进行解构、重组, 如科学等学科会以双语学习材料的形式呈现,以国家及国际高中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训练和学习目标,在初中四年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各科课程在每一年的纵向衔接是赫徳中学教研的重心。通过课程设计,测评精准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这样的衔接是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的。
2-b-3, 学校是否提供完善的升学指导,包括申请国外高中,国外大学?具体提供哪些升学相关的服务?
给学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升学指导是赫徳中学对家庭的承诺,包括申请高中和大学。涵盖学生学业指导和建议、标准化考试推荐、家庭升学指导服务。
赫徳在英美都拥有极好的教育资源,集团的很多管理人才本身就是英美等国知名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这些优化后的资源都将在学生升学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b-4, IB、A-level 和 AP 学生如何选择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申到海外学校?
这三个国际项目都能帮助到不同学生升入海外大学。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要根据自己的学术能力、兴趣、将来求学方向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高中项目。
但是这三类项目都有所侧重,IBDP项目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学术能力,在六个学科组和三个核心领域都有所建树。
A-level为某些有优势项目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成功的途径,但是只是学习和考试几门学科,有可能在能力上会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其它软实力的培养上是A-level 学生需要平衡的。
AP作为大学先修课程,难度也不低,可以为去美国的学生的申请锦上添花,但除AP学科学习和考试以外,其他高中的学科课程需要给个体学生做好设计和搭配。
要因人、因家庭而异。如果家庭非常清楚孩子将来的求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孩子也在各方面做好了准备,可以在孩子较小的阶段考虑民办双语。
如果不是特别清晰的话,可以在一些核心学科的能力着重培养,做好将来转校的准备。很多家庭会选择在小学三、四年级选择从公立转向民办双语,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语言和学习方式上准备好进入中学的准备。
3-b, 小升初
很多家庭选择5升6的时候进行过渡,这时候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养成,进入一个新的体制、新的学校过渡会较自然。
也有少数家庭在孩子进入初中之后发现孩子不适应体制内的学校,选择转入民办双语,这些家庭和孩子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持久的精力去弥补某些学科基础不足的问题,还得花较长时间适应学习方式转化的问题。
3-c, 初升高
这阶段要求学生要具备非常好的学习基础,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对将来的求学目标较为清晰,将有限的三年学习时间在日常学习、标准化考试和升学的其他准备活动中分配好,竭尽全力去达成每一个方面的目标。
如果学习动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还有很大欠缺,三者缺一都会对最后海外升学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为学习成绩最终还是不能突击而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永远不要指望不努力就成才,不劳而获在学习上概率极低,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达成目标。
4-a, 学生不仅需要补习英文,其他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十分重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使用母语进行各科学习的过程中就逐步形成,这些能力是可以迁移到英文授课语言的其他学科的。
在家长们要求学生不断补习英文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中文阅读、数理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增加学生的社会化实践活动,让其持续不断地参与公益活动,加强对社区,社区不同的人的认知,增加孩子受挫的机会,会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
4-b,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应该相应做哪些改变? 教育理念上如何改变?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来说,家长和学校是共育的伙伴关系,缺一不可。
家长需要提供给孩子的除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传统,勾画出清晰的界限。
我们中国人讲“严父慈母”就是讲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要做好慈爱和严格的平衡,父母要在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这个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坚持下来,不容易。
国外提倡“Tough Love”,很多时候对孩子过分无理要求要说NO,要拒绝,要引导,要划定界限,要坚定立场。如孩子追求物质表达,用很多外在的衣物去证明自己在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和存在感,这并不值得提倡,需要拒绝。
这并不与国外提倡的“unconditional love”冲突,孩子遇到挫折时尤其需要我们父母在情感支持的时候无条件包容、不要只顾指责而忽略掉孩子心理需求。
民办双语学校非常注重家长的双向沟通,但是需要家长打破一些固定认知,不要被动等待学校告知;也不要认为想要积极了解孩子的情况就是对学校不信任,给老师添麻烦。
民办双语学校特别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跟除了班主任以外的各科老师积极联系,了解孩子在各科学习的一手信息。
尤其是初中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刻意跟家长保持距离,从各位老师处得知的信息,会帮助家长建立孩子在学校学习更加立体的形象。
在赫德,我们建议家长每学期要跟各科老师至少保持一到两次的会面。除了常规的家长老师见面会以外,我们也会安排学生主导的家长会( Student-led Conference),让学生对于自己在各科的学习成绩、各科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做出自我反思,与家长坦诚分享。
家长也会据“家长指南”提出问题,提出期待。很多家长反馈,通过这种形式,对自己的孩子刮目相看了,更加了解了。
除此以外,学生们的每一次汇报演出、学习成果展示、每一次用心的项目作业,家长都要报以欣赏的心态和积极参与的姿态,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很多家长有孩子在低龄段留学的计划,但不确定是否适合,也建议家长跟学校保持密切的沟通,积极寻求学校的帮助,利用好学校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