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80年代去问当时的中国青年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一千个青年会给出一千个不同的答案。
在那个以梦为马的年代,20出头的余华弃医从文,迎来首个创作高峰;中国女排拿下了洛杉矶奥运会的冠军,周星驰还在默默无闻地跑龙套;李连杰坚持拍电影赢得香港票房冠军,尽管工资只有少得可怜的2块钱;陈凯歌导演了处女作《黄土地》;王石拿着卖鸡饲料赚的第一桶金创办了万科;柳传志在中科院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
再看看眼下的中国青年,优越的物质享受与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又有多少人正活在金钱打造的“中国式标配”里,而忘了人生更重要的追求呢?
还记得在《圆桌派》中,窦文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事时尚行业的少年,在每月要帮母亲还外债的情况下,还花1万块钱买了一件风衣,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时尚行业人员最基本的标配。
知道价格后,连窦文涛都忍不住惊讶,“我的天,我都觉得贵啊!”而说出这话的窦文涛,早在13年前已经拥有3.2亿的品牌价值。
讽刺的是,真正拥有消费能力的高净值人群在消费时十分节制,倒是那些月光族花起钱来大手大脚。
这就是窦文涛说的:
“咱们说高配,实际上对人家来说就是标配”。
现代人的标配门槛正变得越来越高。
小孩的标配,是外教、国际学校和游学
女人的标配,是兰蔻、迪奥和LV
男人的标配,是年薪百万、房车和高尔夫
老人的标配,是保健品、单反和出国游
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些用金钱堆砌的外在“标配”正在不知不觉中绑架着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目光所及都是买了豪宅的前邻居,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昔日同窗,朋友圈里发布的各家高级餐厅和国外旅游照片,你的心理开始慢慢失衡,觉得身边的人都过着理想的生活,而只有你的生活一地鸡毛、难以忍受。
为了跟上身边人的“标配”步伐,你买了A货的奢侈品包包,强迫自己从手机、衣服到休闲方式不断升级换代。
从此,你走进了“标配”的怪圈,开始永无止境地追逐一直在变的“标配”标准。
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听听自己的心声:把原来的高配变成标配,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在你烦恼没钱出国玩时,全国还有95%的人连护照都没有;在你抱怨月薪没上万时,全国有73%的人工作十年月薪也没过万;你以为就你没考上985,但全国还有96%的人连本科都没机会上。
那些你看着光鲜的生活,背后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更不用说,很多你以为的炫目“标配”只是网络营造出来的假象。
中国青年今日所经历的“标配式”人生也曾困扰日本的平民阶层。
在日本泡沫经济之前,日本曾流行过打高尔夫的风潮。打高尔夫被视为成功人士的标配。人们纷纷购置高尔夫球杆,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去买,但多数人最后甚至连高尔夫球场都没去过。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他们拥有了高尔夫球杆后,标配的比较又升高到看高尔夫球杆的材质、品牌,后来甚至多出购置装球杆的袋子、打高尔夫时穿的全身行头。
在不断升级的标配战中,真正遭殃的永远是那些普通人。
在他们以为自己总算拥有了成功人士一样的标配,却不想陷入了成本不断累加的无底洞。
标配没有带给他们想象中的体面,只留给他们一身还不完的债务。
因为身份的焦虑,我们开始了对标配的追逐。而在这场追逐中,我们渐渐迷失了自我,忘了什么是幸福感的来源,而什么又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人生。
其实,幸福从来与“标配”无关。还记得电影《遗愿清单》中,老人在患癌住院后写下的最后心愿吗?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泪;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跑车。这些简简单单的心愿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秘钥。
回顾过去的时光,真正打动你的是那些终于买到奢侈品的时刻,还是努力奋斗、学会感恩和爱的时刻?
朋友,如果人生真的有“标配”,我希望你的“标配”和梦想、挚友、美好的品质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它不能,也不该只是一场关于金钱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