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离阶级分化还有多远?

作者 Kate, 2019-07-03 08:26:26

 

阶级分化,大概是家长们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中产阶级努力将孩子送出国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实现阶级跃升。而寒门学子则寄希望于通过高考获得和富家子弟一样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看看英美当前阶级固化日益加剧的现状,朋友们也许已经意识到,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因为阶级分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如果连教育这条唯一实现阶级跃升的通道都被标上阶级标签,很难想象我们的孩子还能通过什么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希望在结束本文阅读时,家长们都已找到阶级分化时代属于你的教育方式。

 

美国阶级分化
 
先来看看美国。这个自诩民主和自由的国度,其实从来没有给过穷人和平民阶级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在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写的《我们的孩子》一书中,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教育的现状及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扩大的阶级鸿沟。
 
01-02b762.jpg
 

在采访过107个家庭后,帕特南得出了一个可以说是近乎残酷的结论:在美国,阶级流动几近停顿,穷人再努力,也出头无望。

那么帕特南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让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感受一下。在调研过程中,帕特南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橘子郡的两所中学:特洛伊中学和圣安娜中学。两所学校相距仅有15分钟的车程,且无论是从政府投入、师资水平、教师的薪酬、学生经费,还是软硬件设施都不分伯仲。但两校培养出的学生却有着天壤之别。特洛伊中学每年的SAT成绩均排在全美前10%,且很多学生拿到了满分的高分。而相比之下,圣安娜中学却是常年垫底,参加SAT考试的人数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还有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SAT。退学率和旷课率都奇高,简直是学渣的世界:打架、欺凌同伴,甚至连吸毒、怀孕这样的事情都是家常便饭。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帕特南教授指出,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群体。特洛伊中学的学生来自橘子郡的富人区,该区的人均收入高达84000美元,大多为纯种白人;而圣安娜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橘子郡北部的贫民区,那儿多是贫穷的拉美裔人。

由此带来的是全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在特洛伊中学的学生牺牲睡眠时间,忙着学习考哈佛和麻省理工时,圣安娜中学的学生却在可能遭遇枪击的恐怖氛围下,把课堂当作游戏的乐园。

不同的居住区也意味着不同阶层的家长和家庭教育。特洛伊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富裕的高知家庭,耳濡目染,自然也将良好的学习和社交习惯带入日常生活中。而且他们还能将父母的资源带给学校,比如为学校筹备各类社团所需的经费。而另一边圣安娜中学的学生,每天看到的是贫民窟里的打架斗殴、喝酒骂人,长期浸染自然很难独善其身。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阶级分化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而是这个家庭之后的每一代人。一个富人区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富人区学校的教育,之后的交友和选择伴侣,范围也同样限定在这个区域。当他们有了孩子,又会送他们上同样层次的学校。于是就形成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局面,而且这一局面还会随着马太效应的日益突显而加速阶级固化的进程。教育,再也无法成为穷人改变自身命运的阶梯,反而成了富人用来维护财富的利器。

但美国从人人可奋斗的“美国梦”时代迈入到阶级固化,也不过只经历了从帕特南由年轻到年老的半个世纪。1959年,刚经历二战和三年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给了富人和穷人同样重新积累财富的机会。但这个阶级跃升的阶梯在帕特南的子女这一代已经消失了。到了他的孙辈,决定一个人在教育之路上能走多远的,早已不是成绩,而是家庭背景。

BBC纪录片

更令人不安的是,阶级分化绝不仅仅只是美国的产物。事实上,阶级分化每一分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BBC曾出过一部纪录片《56 UP》,从1964年开始记录14岁7岁小孩的成长历程,每隔七年访问一次,直到2013年他们56岁的时候才结束拍摄,用以体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生轨迹。

02-13812a.jpg

 

被纳入高富帅三人组的“安德鲁、约翰和查理”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当他们被问及学校收费的看法时,均表示很支持,因为要给老师发工资,而不收学费的学校会破产(bankrupt)。而在问到他们日常娱乐、作息时间和人生规划时,安德鲁表示自己会看金融时报,因为自己有家族股份。而约翰补充自己还看观察员和泰晤士报。在学校,他们已开始学习用拉丁文唱澳大利亚的歌曲,还会仿照甲壳虫乐队那样来组织自己的乐队。在救济院的保罗连大学是什么都还毫无概念。

在这个贫民群体中,仅有尼古拉斯通过考取牛津实现了命运的改变。而从21岁就开始打工的尼尔,在多次考大学未考上的情况下,在28岁那年成了居无定所的流浪汉,35岁靠政府救济房尝试做剧场导演也没有结果,到中年还一直保持单身。

 

03-d45d95.jpg

 

BBC还出品过一部作品《交换学校:阶级分化》,生动展现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差别。那些从公立学校交换来到私立学校的学生,有的在离开时恋恋不舍,而有的却从一开始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这个富人成堆的学校氛围中。而这次交换,只是让私立学校的学生感到更庆幸罢了。毕竟因为优越的出生,他们在迈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可以选择各方面条件都更好的私校。

 

牛津剑桥高不可攀

事实上,工党议员拉米(David Lammy MP)公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英国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比你想象的更“高不可攀”。这份报告显示,两所名校每年的新生,大都来自社会上层阶级家庭。2010级到2015级牛津学生中,约80%的学生家长来自社会顶层的两个群体——从事顶尖职业或身居管理高层,而这个数据仍呈上升趋势。

 

04-b39798.jpg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5年间,牛津的32所学院,平均每年仅有三所录取成绩优秀的黑人学生,而剑桥大学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学院不会录取任何一个黑人学生。而且相比英国北部,学校更青睐招揽伦敦周围诸郡的学生。

 

05-4ccb50.jpg

 

即使是工薪阶级或少数族裔的学生入读牛津或剑桥,他们同样面对校内的阶级隔离,而这一切无关乎成绩和天赋。一位剑桥的学生就因顶不住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异样目光和舆论压力,而放弃心仪的医学,而改学科学史这类偏门的学科。

 

英国阶级分化

阶级在英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BBC还公布过21世纪社会阶层的全新划分法,将社会划分成7个社会群体,即:精英阶级(Elite)、世代中产阶级(Established middle class)、技术型中产阶级(Technical middle class)、新富工薪阶级(New affluent workers)、传统工人阶级(Traditional working class)、新兴服务业工作者(Emergent service workers)和不稳定型无产者(Precariat)。

 

06-3a4dee.jpg

 

 

英国的精英群体主要分布在伦敦和英国南部地区,这也和牛津、剑桥的录取分布高度重合。且数据显示,两校的毕业生大多来自世代中产阶级。这也是阶级分化在教育领域的一种体现。

 

07-5aa488.jpg

 

还记得那句英国古老的谚语吗?

“你所知道的不重要,你所认识的人才重要”。

 

别再拿着佛系养娃当宝典,在即将到来的阶级分化时代,只有采取主动,提前规划好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计划,为他们尽快找到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才是正道。哪怕慢一步,面临的也是孩子未来可能永远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

 

行动起来吧,家长朋友们。在阶级分化浪潮还未完全袭来之前,为我们的孩子,争取最后一个改变人生轨迹、把握命运之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