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证实:爸爸天生更疼女儿

作者 Tracy/孟悦, 2017-06-09 10:11:51

记得《爸爸去哪儿4》中有个场景,田亮的儿子小亮仔被“村长”单独带到小黑屋给爸爸选礼物,选着选着,小亮仔委屈地哭诉爸爸更喜欢姐姐,惹得监视器那头的田亮又惊讶又内疚,泪洒当场。

田亮坦诚,平时确实对姐姐更偏袒一些,“对森碟是比较温柔一些,亮仔因为是儿子,就一直比较严格。”

田亮家的情况并不是特例。在我们传统印象中,有儿有女的家庭,爸爸似乎更疼女儿。俗话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

timg-9d0bcd.jpg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理论依据和生物学基础呢?

近日,美国某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人员通过48小时录像及录音方式,监测52对爸爸与尚在学步的孩子之间的日常生活,随后结果证实父亲对于女儿及儿子的关爱程度差异明显:父亲对于女儿的关爱超过儿子的60%!

该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2日的美国《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Neuro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发现,与和儿子在一起相比,爸爸和女儿在一起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女儿的需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哪怕仅仅是看孩子的照片,看女儿的父亲和看儿子的父亲的脑反应都会有差异。

该研究第一作者、美国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Jennifer Mascaro表示,父亲不同的态度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

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父母在做问卷时会很少提起他们对儿女的不同态度,而将孩子和父母带到实验室观察其互动情况的话,总是会太刻意,从而不能亲子互动的真实情况。

这次研究人员想了一个聪明的方法,他们征集了52位美国亚特兰大地区有1到2岁儿子或女儿的父亲志愿者,年龄在21岁至55岁不等。其中,30位有女儿,22位有儿子。

每位父亲都需要在腰带上别一个录音器,随机记录一个工作日和周末。这个录音器每过9分钟会记录50秒的录音,因此孩子和爸爸都没法确定是否某一时刻正在录音。

“这样,人们才会自然地展示日常生活的状态,因为他们也没法判断录音是开着还是关了,”Mascaro说。

WeChat-Image_20170609164404-a1999d.jpg

研究者会从每位父亲那里收集到2小时的录音。他们会分析录音中爸爸们对待儿女的关注程度、行为和语言。

研究发现,父亲对女儿吹口哨、唱歌的时间也高出儿子5倍。与女儿聊天会分享情感如悲伤、孤单,以及身体的词汇,如“肚肚”“脚丫”“肚腩”。爸爸还会用更多的分析性词组,如“更好”“更多”。Mascaro表示,这种词汇能促进孩子学习更复杂的语言规则。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父亲们喜欢对儿子使用一些结果导向型的词语,如“赢”“骄傲”“最棒”“成功”“顶尖”等,也更喜欢与儿子玩翻滚、打闹、挠痒痒或者把儿子拋上天等粗暴游戏。

研究发现,父亲会对女儿们的需求更加上心,而对儿子的关注程度稍弱一些。

研究者还向爸爸们展示孩子不同表情的照片,利用核磁共振扫描爸爸们脑部各区域反应,发现当爸爸们看到女儿喜怒哀乐的照片时,脑中负责奖励、情绪管理的部位有较明显的神经反应;而看到儿子的照片,脑中反应较为全面,儿子没表情会带给父亲更强烈的大脑反应。

Mascaro说,父亲最在意儿子没表情这一点很让人吃惊。父亲会更加注意儿子是否有表情,是因为儿子没表情的话,就无法看出儿子的感受,他们可能需要仔细观察来分析儿子心理。

timg-1-9b07af.jpg

在Mascaro看来,父亲对于年幼的儿女有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生物学原理,男性可能天生对儿子和女儿的神经反射就是不同。但也有另一个可能:社会、文化、关于父女、父子互动的性别规则导致了差异的产生。当然,另一种可能是,生理和文化共同造成行为的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爸爸对于儿女的方式会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及社会性的发展,由于爸爸对儿女所用的词句不同,女儿较有同理及同情心,也较会自我情绪管理,而儿子则是情绪压抑。研究人员认为,父亲们大多不在意儿子的情感需求。